在新的歷史條件下,環境產業也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、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。
11月30日,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執行會長、蘇伊士新創建執行副總裁孫明華說,“這一年來,那些國企和央企投資上千億介入環境產業,并沒有出現很危機的狀況,反而是那些大型、重資產的民企,如東方園林、啟迪桑德、清新環境、碧水源出現了現金流危機,被迫或主動地進行股權轉讓。”
孫明華的這段話反映了近一兩年來,我國環境產業出現的*為劇烈的變動:國企進場。

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介紹,截至目前,128家央企中涉足生態環境產業的央企有53家,“包括中節能、光大國際、三峽集團、葛洲壩、中車等等,幾乎涵蓋了環境產業的所有細分領域。”
這其中,中交環保主業是做水運、道路橋梁和港口建設的;中車環保、中鐵環保主要是從事鐵路建設的;中電建和中節能主業是電力;中建水務主業是房地產、居住建筑項目和辦公商用建筑項目開發。
“國家基礎設施投資基本完成,拉動經濟急需尋找新的投資方向。”王凱軍說,而環境產業能夠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引擎。
2016年12月,國家發改委聯合四部門發布的《“十三五”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》也提出,到2020年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,在節能環境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干企業100家以上。節能環境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。
據了解,近兩年國企進場的勢頭非常猛。
在短短一年多時間中,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動作頻頻,先是宣布著手打造生態環保業務板塊,組建中國長江生態環保集團,發起設立中國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,籌建長江生態環境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,牽頭組建長江生態環境產業聯盟,設立長江生態環保專項資金等,三峽集團的目標是把生態環保打造成其業務核心。
除此之外,具有國企背景的地方環保集團也紛紛組建,殺進環保市場。有專家形容,目前是“大鱷”跨界者在加速布局環境產業。
有專家表示,“國企和央企進場,還有另外一個原因,那就是地方政府為了避責。反正我請了實力*強的國企或央企來做了,再治理不好就不是我的責任了。而治理項目交給民企就不同了,要是治理不好,不僅要擔責,還有與民企存在利益輸送之嫌。”
而國企新力量的進入,將加劇整個行業競爭和整合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,環境產業也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、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。
版權聲明:本網注明來源為“環亞環?!钡奈淖?、圖片內容,版權均屬本站所有,如若轉載,請注明本文出處:http://www.dlxxjsh.top 。同時本網轉載內容僅為傳播資訊,不代表本網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本網站聯系,我們將在及時刪除內容。